走出研究周易的误区
————推荐学者研读《周易卦象与本义统解》
《周易》是我国最古老、最神秘的文化典籍。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。易学研究从战国时的《易传》发展至当代,历时二千多年,著书二千多种,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,但我们也会发现,许多课题研究是由《易传》这个基本框架延伸出来的,易学思想越来越丰富,对《周易》原来的东西反而越来越迷惘。笔者认为,主要原因在于周易注释中存在许多误区:
关于《周易》的作者。所有的史书都记载,《易经》是周文王所写,但现在的大多数学者否认这种说法,认为《易经》是西周时期巫师卜筮的记录,似乎为周易的争论划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句号。此为误区一。
关于周易卦象。长期以来易学家们将八卦卦象作为解释卦爻辞的主要依据,不论是义理说还是象数、图书之学都无法用完整的卦象规则解释卦爻辞,致使学派叠现,众说纷纭。此为误区二。
关于卦爻辞字义。《易经》中的某些字义在战国时已经有了变化,变化了的字义必定会曲解原文。汉朝盛行象数,魏晋推崇义理,宋朝重视图书,清朝学者埋头考据训诂,现在的许多学者则希望通过考古来挖掘字的原义,这种孤立训字的发展趋势使卦爻辞愈来愈难以理解。此为误区三。
误区四,零割了卦爻辞的主题思想。由于字义的曲解,卦象的繁杂,卦爻辞也就失去了它的完整性,故而也就失去了对卦爻辞思想的整体把握。
误区五,用《易传》的哲学思想代替《易经》中的哲学思想。周文王既是创业圣君,又是巫师,是政治家,也是个学者。他对商周形势的把握、对社会组织结构的设想、对兴周灭商建立庞大的分封体制新王朝的宏伟战略思想,都是通过六十四卦卦象体系体现出来,通过六十四卦卦爻辞表达出来的。这些决非是战国时代儒士所能达到的境界。而且《易经》的成书要早于《易传》七百年左右的时间。所以后世对《易经》误解是有可能的。
我们如果认识到这些误区,就应该勇于突破,用新的思维审视周易,把握它的时代特征,还原它的原本价值。《周易卦象与本义统解》是笔者根据多年来对六十四卦卦爻象的研究,提出一套完整的卦象理论,突破了自战国以来所形成的解易模式,创立了新的解易学术体系。
⑴充分论证了周文王写《周易》的史论,这也是本书的总纲。
⑵创立了新的解易卦象体系。本书所发现的卦象理论,是从文王写卦爻辞的角度得出的,用这种卦象体系可以推演出每一句卦爻辞。书中将具有同时代思维定势的造字法引入卦象分析,总结出创作周易的六爻卦卦象体系,其核心是以阴阳、六爻位所产生的近似于造字思维形式的指事法、会意法对六十四卦进行分类,以主动爻确定每卦的卦义。也就是说,每一个卦辞和爻辞都是在周易筮卦的整体规则中写成的,有着清晰的写作思路,此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象数易和义理易的论证方法。
⑶探索字的古义。依据卦象规则和汉字构造规则,可以确定字的原义。书中根据这些规则对卦辞中的“卦名”部分都进行了新的诠释,不主张用通假字训释,此有别于传统的以训诂治易的方法。如对乾、坤、屯、需、讼、泰、谦、豫、蛊、贲、剥、习坎、离、咸、恒、遁、晋、睽、艮、渐等字与前贤定义不同。
⑷在卦爻辞的注解方面,①对卦爻辞中的每个字都有清晰的注解和引证,而有所疏漏往往造成对整段句子的曲解;②注解字义做到通篇一致,避免随意性;③卦爻辞含义与整体卦象规则保持一致,这是论证文王写《易经》的基础。如果《易经》是文王所写,必会保持贯彻始终的创作思路;④论证出《损》《益》二卦的卦爻辞为后人伪作;⑤卦爻辞所表达的思想符合周文王的身份和时代背景。
本书所持观点虽成一家之言,然鄙人学识浅薄,勉强成书,惟希望更多的国人关注周易,恳盼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,对错误之处予以指正。
作者:杨吉德 评论1
浏览2924
次 2010-03-17 11:58:36
网友: cts 发表评论 时间:2020-05-23 21:41:41
范文http://www.75113.cn 作文http://www.52663.cn 范文http://fanwen.gwygd.com
杨先生回复: